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央行在10日下午宣布,从2010年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央行采取数量型工具回收流动性与此前提高央票利率类似,主要目的是对冲流动性,回收大约3000亿基础货币,减轻热钱流入的影响,控制银行信贷,进而来控制通胀。

这无疑是在10月19日三年内首次加息的一个继续。表明货币政策已经将从积极宽松走向稳健,进入货币紧缩通道。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并不复杂,那就是呼啸而至的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11月9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首次表态,估计今年的CPI要比年初预计的3%稍微高出一点。如果物价再继续保持上涨态势,今年的CPI可能会出乎所有人预料。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9月CPI已达3.6%,为年内新高,而且看来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通货膨胀的危害性无容置疑,自然会逼迫中国的货币政策予以调整,避免通货膨胀失控,造成更大的社会问题的出现。事实上载11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就已经达到4.4,创25个月来的新高。

出现这种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很多种。有货币发行过量、灾害天气、农村劳动力成本上升、“热钱”炒作、输入性通胀等各种原因。尤其是11月3日美联储宣布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要在2011年6月之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中长期国债,诱发了国际资金大量进入新兴市场的冲动,也直接让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的形式加剧。

除开这些主要因素以外,还有一种力量不能忽视。那就是舆论过于放大通货膨胀的严峻形式,推高国内民众的通胀预期,刺激其为了躲避通货膨胀而大量购买各种资产与物质,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形成。无疑,舆论告知民众通货膨胀的形势,可以帮助民众更好的管理好资产,也可以提醒决策层更快的调整货币政策来减小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但也必须看到,在舆论的引导中,有时候不客观、不全面的片面解读数据,也导致了误导民众,为通货膨胀推波助澜。最近舆论热炒的超发42万亿的概念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舆论报道: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M2)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这么高额的超发很容易让民众产生恐慌心态,会加剧民众将钞票转化成不易贬值的资产和物质。但事实上对于这个42万亿的超发,媒体片面、不严谨的进行了解读。

首先,42万亿超发的周期对比就有问题。M2现在的余额是69.64万亿,但到年底估计也就70万亿出头一点点。而到年底的话,中国2010年全年的GDP将接近40万亿。这么一算起来,这个超发就比以前三季度为基数对比一下子就少了10多万亿,估计也就超发了30万亿左右。这凸显出42万亿这个数据明显被夸大。

其次,从M2/GDP比来看。确实2009年M2为60.6万亿是GDP33.5万亿的1.8倍,多出了27.1万亿元。但我们来看2000年的数据,发现当年M2为13.5万亿就是GDP8.9万亿的1.5倍,M2/GDP比9年间也才增加0.3,这个增加主要是为应对金融危机推出的4万亿刺激政策所导致。可以说,在这10年里面,M2/GDP比上涨的幅度并不大。在这9年间,中国并没有爆发很严重的通胀。可以说,目前的这种货币超发不一定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同时,在经济运行中 M2与GDP并非一定就是1:1的比例,也很难计算均衡货币供应量。M2/GDP比例的高低会受到货币流通速度、高储蓄、投资渠道等因素影响,因国而异。所以,舆论称央行超发42万亿的说法本身就是不严谨的。

当然,我们要承认货币过度超发必然蕴含通胀风险,但如果舆论能够对货币超发有上面这些认知,能够全面的辩证的看待货币超发,就不会过度去渲染货币超发的严重后果,也不会导致民众被误导。央行调整货币政策是为了对抗通货膨胀,而舆论能够专业、理性、客观、全面的引导民众心理,降低其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对抗通货膨胀的办法。可能比起来提高准备金率、加息等方式,起到的效果会更更大。

话题:



0

推荐

易鹏

易鹏

417篇文章 8年前更新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研究城镇化、区域经济,观察政经变迁,理性寻找建设性的共生之路。MSN:ljlx@hotmail.com   QQ:622006609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