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十七大以来的全国各地省委书记的主政过程中,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的主政经历有着与众不同的辨识度。这种辨识度首先和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有着直接的关联。汶川地震当然是给四川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但也在这种伤痛愈合的过程中,四川的经济同样也走出了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产生了充满辨识度的大V字型反弹。

刘奇葆的自身的成长经历同样也充满着辨识度,他和绝大多数省委书记不同,他是在文革时间的1972年进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而目前主政的各地省委书记基本上是在恢复高考以后才进大学就读。在刘奇葆1974年从安徽师范大学毕业后,刘奇葆进入了安徽省委宣传部理论研究室工作。而在1977-1980年担任了省委办公厅秘书处秘书,而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正是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万里。在万里在安徽推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过程中,其务实创新的作风应该也影响了刘奇葆后来的施政风格。万里1980年离开安徽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后的第三年,刘奇葆在1983年,恰逢邓小平推动的干部年轻化的大潮中就以30岁的极为年轻的年龄出任了正厅级的安徽团省委书记。而后1985年11月刘奇葆调任团中央,和李克强同时出任团书记处书记。8年后,刘奇葆在1993年出任副部级的人民日报的副总编辑,而李克强当年担任了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刘奇葆1995年出任国务院副秘书长。一直到2000年,47岁的刘奇葆再次回到地方工作,担任了广西区委副书记。在其53岁的2006年6月,被中共中央任命为广西区委书记。一年后的2007年12月,在中共十七大召开后不久,刘奇葆被任命为四川省委书记,接任刚担任四川省委书记才一年多的杜青林。

刘奇葆的另一个辨识度表现在,其2007年12月2日出任四川省委书记以后不到一个月,就在2007年12月27日-29日的四川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上,提出了“一主、三化、三加强”四川工作基本思路:确立的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实现路径,即以工业强省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强开放合作,加强科技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将四川省工作目标定位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将四川全省工作战略部署明确为:一枢纽(构建西部交通枢纽);三中心(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建设西部商贸中心、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四基地(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建设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建设农产业深加工基地)。这和其他很多新任省委书记往往会在到任后会起码调研半年后才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完全不一样。但如果现在再回到三年半之前的2007年的12月的四川,刘奇葆这么快速定下四川发展思路其实有其必然的逻辑选择。

四川尽管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西部经济总量的老大,但不可否认的就是在改革开放的1978-2005年期间,四川的尽管自身纵向发展是有进步,但从全国的横向来比四川的发展是明显出现了颓势。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四川的工业化进程缓慢。一是在增长速度上落后,1978-2005年的27年间,四川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1.5%,落后于全国0.6个百分点;二是工业经济总量上落后,2005年四川工业增加值2512亿元,占全国3.3%,居全国第12位;三是在综合竞争力方面落后,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资料,2005年四川工业竞争力仅列全国第22位,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157.76,比全国低了18.8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0位。四是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落后,西部大开发以来,全国工业占GDP的比重,从40.3%提高到43.4%,东部更是从43.5%提高到48.7%,即令是欠发达的西部,也从33.5%提高到34.5%,而四川却从35.5%下降到了33%。四川工业化水平已明显落后于全国,2005年四川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7.8个百分点。不论是按钱纳里标准,还是按霍夫曼标准,全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而四川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从总体判断,四川工业化水平比全国至少落后了10年。在这种形势下,在周永康、张学忠、杜青林担任省委书记期间,就已经将大力推进工业化作为四川发展的核心战略。

事实上,在那几年的四川工业化主导战略的推进下,四川从2006年工业发展就进入了快车道。在刘奇葆12月出任四川省委书记的2007年,四川的GDP达到了105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增速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一年,也成为了西部省份中第一个跃上万亿GDP的省份。而在这期间,四川的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了推动这种快速GDP发展的主力军,2007年四川实现全口径工业增加值3868亿元,增长21.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1%。但反过来看,四川在西部率先迈过GDP万亿元大关,但人均GDP仅列全国第25位。是当年进入了万亿元俱乐部中个头最小,规模最小,人均最低的省份。而在2007年,四川城市化率仅为35.6%,较全国低9.3个百分点,在全国仅高于河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等居第26位,四川既需要通过提升城市化来提高工业化,也需要通过工业化来推进城市化。

可以说四川发展不足依旧是最大的省情,通过工业化带动四川整个经济发展的必然成为最核心的选择。作为履历极为丰富的刘奇葆自然就会非常务实的将前任的战略予以适当补充后,快速确定为自己的执政战略。于是,这种最快确定主政思路的一个新任省委书记的辨识度产生就有其足够的合理性。

当然作为在四川主政三年半的刘奇葆而言,其最大的执政辨识度无疑和千年一遇的汶川地震密切相关。在512汶川地震之前,在刘奇葆萧规曹随的工业强省战略下,2008年1-4月四川的经济发展来势依旧很不错,GDP增长14.5%,增速继续创改革开放以来同期最高水平。但由于512汶川地震的影响,对四川经济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2008年1-6月,四川上半年GDP为5388亿元,同比只增长9.1%,增速同比回落4.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达5.4个百分点。仅地震当月的5月,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速仅为3.6%,比4月份回落达21个百分点。在汶川地震后不久,四川和全国一样也受到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的冲击。双重冲击之下,四川的经济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在2008年四川GDP比上年只增长9.5%,增速比上年回落4.7个百分点。

但刘奇葆主政四川的辨识度就发生在这个节点,汶川地震一方面给四川带来巨大伤痕,但也一方面给四川经济发展带来一种新的契机。那就是为了进行大规模的灾后重建,从中央到地方和各界对四川加大了投资力度。换言之,汶川地震使得四川比其他各省大约早半年多的时间进入到了后来耳熟能详的“4万亿”刺激计划中,而且力度比其他省要大很多。而这种提前和力度,直接推动了四川经济在中国版图中分量提升,加速了四川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建设。

汶川地震中四川的投资是惊人的,从汶川地震到2011年3月底,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39个重灾区,29692个项目已完工92.4%,完成投资7871亿元。未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属于省定灾区县需恢复重建的13647个项目,完成投资1052亿元。在2009年,四川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20亿元,增长58.1%,比上年快28.3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中遥遥领先排名第一。这种投资的巨大驱动,使得了四川的经济增长和全国走出了不同的轨迹。四川工业增速在全国率先止滑回升,2008年11月触底,增速降为11.1%,12月企稳,增长为11.3%。2009年1季度逐月回升到较高的水平,三月份当月达到19.2%,三月之后基本保持了较高的增速,10月达到25.8%,11月达到30.2%,12月达到27.9%。全省工业累计增速达到21.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左右。这直接导致了在2009年四川的GDP增长了14.5%,在全国排名第四,与2008年的走势完全逆反,也和全国的趋势逆反。全国的经济走势是,2009年是以GDP增长9.2%低于2008的9.6% 。

当然,在汶川地震这种高投资过程中。刘奇葆的四川主政还是在2007年的确定的“一主、三化、三加强”四川工作基本思路予以了进一步充实和细化。一是顺势而为的提出了“两个加快”, 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为此,在2008到2010年期间,其经济工作计划的思路在不断微调。2009年是“止滑提速,加快发展”;2010年是“巩固回升,加快发展”;2011年是“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目的就是利用灾后重建和4万亿双重巨大投资驱动的历史机会,通过加快经济超常规发展速度,从而实现四川的后发赶超,解决四川目前存在的发展不足的问题。

二是利用国家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实际,立足工业强省核心战略,提出了四川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和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和现代中药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等有潜力的产业,将其作为工业发展真正的抓手。事实上,汶川地震后的这三年,四川的工业投资急速加快。在2009年,四川完成工业投资4482亿元,增长45.6%,比上年快17.8个百分点,其中“7+3”优势产业完成投资3365亿元,增长41.8%,比上年快16.3个百分点。在2010年,工业投资完成投资511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中“7+3”优势产业投资3944亿元。在这种巨大的工业投资驱动和聚焦“7+3”产业的战略下,到2010年底,四川“7+3”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33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已超过70%。

 刘奇葆的多重辨识度和清晰的工业强省战略,最终还是汇聚到了四川的经济发展成绩单上。在刘奇葆主政四川第三个年头的2010年,四川的经济还是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一是在2010年,四川的工业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7326亿元,跻身了全国工业增加值排名的第八名,比2005年前行了三个名次,占全国的比重到了4.6%,超过了历史上最高的4.1%,更超过了2005年的3.3%。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0%,,比2005年提升17.4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约10个百分点。工业成为四川经济真正的发动机,表明刘奇葆坚持工业强省核心战略是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的。二是,在这三年间,四川经济发展是一个V字型大反弹,表明四川打造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取得一定进展。在2008年暂时低谷以后,2009年四川就快速触底反弹,而在2010年四川实现GDP16898亿元,比2009年还增长15.1%,继续再创增速历史新高,超过16872亿的上海,在全国经济版图上前移了一位到第八位。经济总量的做大,提升了四川在西部地区和中国经济中的比重,有利于四川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目标的实现。

 

评论:

                务实的聚焦工业的战略

不可否认四川在刘奇葆主政的三年半时间里面,能够实现这种和全国轨迹不一样的超常规的发展,和汶川地震有着极大的关系。其灾后重建计划,让四川比全国各省提前半年多采取了以扩大投资为主的扩张的刺激经济计划,使得四川在经济周期和全国各地产生了差异,建立了一定的比较优势。

但也必须看到,在2009年四川投资高速增长58%以后,在2010年的投资增速只有13%,低于全国的23.8%。两年平均起来的话,增速的优势也并不那么明显。而四川能够从2007年起开始改变改革开放前30年的经济增速落后与全国各省的状态,进入全国发展速度比较快的省份。既有中国区域经济产业转移的大趋势,更有刘奇葆主政四川聚焦于工业强省战略的坚持。

刘奇葆聚焦工业强省战略的背后还有更聚焦。一方面是汇聚到四川相对有比较优势的7+3产业上,在投资中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在工业投资中加大对7+3产业的聚焦力度。而正是7+3产业超高速发展,才有了2010年5330亿,占比70%的格局的出现,才有了四川工业给四川经济增长贡献64%局面的出现。一方面利用灾后重建的机会,加速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力度。以前受各种阻力难以淘汰的落后产能,在地震自然性破坏面前,就给了四川实现产业升级的一个历史契机,这样也给7+3产业聚焦一种机会。

从刘奇葆主政四川经济的发展轨迹来看,再次给了外界一个更清晰的信号:对于大部分还处于工业初期向中期推进的中西部省份而言,必须务实的看到,聚焦工业发展是区域经济经济当前的最大选项。目前中西部地区不可能脱离工业化来实现现代化。换言之,谁的工业做得好,谁的发展就好。

当然,工业化的发展必须和城市化结合起来。四川2007年才35.6%的城市化率,也是推动四川工业发展的动力和内需市场。而前不久国务院批准的《成渝经济区规划》,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希望通过城市化来做大成渝经济区,成为中国经济又一个核心带。这对四川无疑是件好事,但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在与重庆的融合过程中,这几年重庆的高速发展,已经一定程度上和四川的经济核心城市成都拉开一定距离。也就意味着四川的经济资源和机会,在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不排除有被重庆更大部分吸纳的可能性。从而使得在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最终独落重庆。

如何在成渝经济圈发展中更好实现四川与重庆,乃至与西安、昆明、贵阳等西部区域互动,通过双赢的方式,谋取四川在工业上的进一步可持续的大跨越,加快城市化过程,最终实现刘奇葆将四川打造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目标,将成为观察刘奇葆主政四川后段时间的一个重要的成绩点。

 

说明:此文系目前每周给中国经营报13版区域经济版写的《大战略》系列文章之一,每周一个省委书记,一个区域发展战略观察。发表的时候,中国经营报做了修改,这是母稿。 

话题:



0

推荐

易鹏

易鹏

417篇文章 8年前更新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研究城镇化、区域经济,观察政经变迁,理性寻找建设性的共生之路。MSN:ljlx@hotmail.com   QQ:622006609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