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6月13日上午,郑州黄河迎宾馆会议中心,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别出心裁说了一副长联:“汇聚天地之中,群贤毕至,共谋中原崛起国之方略;仰俯天地之大,亿众一心,合力华夏祖地理应先行。” 这副长联是送给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国务院32个部门领导同志组成的中原经济区联合调研组的。在接下来的5天里面,联合调研组130多人,分成8个组,每组至少有一位河南省级领导陪同下去了18个省辖市,47个县(市)。6月17日卢展工与联合调研组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就中原经济区建设调研交换意见会上,这副对联高高挂在会场。就在这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6月13日-14日到河南调研政法,期间卢展工在汇报中又多次提到了中原经济区。

这次国务院中原经济区联合调研组阵势如此之高,河南方面如此看重,皆因中原经济区已经承载了河南1亿人民对河南崛起的新期望,将其作为一次历史崛起的契机。在这背后最积极的推动者就是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卢展工之所以要如此大力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河南这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形不太理想,到了必须背水一战的时候。

尽管河南2010年的GDP实现22942亿元,排名全国第五,但近几年来势有点不妙。河南2007年GDP增长14.4%, 31个省市还有15个排名之后,可以说居之中流。但从2008年起河南的经济增速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2008年河南GDP增长12.1%,只有13个省市居之后,2009年进一步下探到10.7%,只有8个省速度比其低,而到了2010河南GDP 增速为12.2%和广东并列全国第25名。可以说这三年河南的经济增速基本上在全国的中下区间徘徊。和中部地区的其他五省对比,2010年河南经济增速排名倒数第一。而和最有可能冲击其第五位置的辽宁、四川相比,这三年的增速平均差距已经在2%以上,如果继续这种趋势,河南一方面很难担当中部崛起的排头兵重任,另一方面还有可能在十二五期间被后面追赶的竞争省份四川、辽宁将其赶下全国第五的位置。

河南出现这种经济增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集中在三点:一是,河南采掘工业、资源加工和农产品初级加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0%。河南在全国产量排名靠前的工业产品主要是煤、铝、纱、水泥等初级产品,汽车、集成电路、电脑、手机、空调、冰箱等终端高端工业品产量排名均比较靠后。在金融危机中,这种原材料为主,产业链条较短的主导产业的特点,让河南受的冲击比别的省更严重,最终体现在经济增速上面。二是,对比中部其他五省,到2011年河南几乎没有国家战略了。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湖南的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江西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安徽的皖江承接产业转移带,即使同为能源大省的山西在2010年底也获批了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目前试验区、国家战略区普惠的情况下,不代表有了就一定会发展好,但没有就肯定少了一些比较优势和政策支持,容易形成一个洼地。三是河南被国家定义为天下粮仓,其粮食总产量数年超过千亿斤占全国1/10,外送粮食在2010年高达400亿斤,是全国第一大产粮省,这让中央政府一直不太敢让河南削减耕地面积,大力发展工业,对河南采取了更加严格的用地指标的政策。在目前得工业者得天下的形式下,河南工业增速明显低于了其他中部省份,乃至四川、重庆这些西部省市。当然也和武汉削弱郑州交通枢纽地位、河南科教实力较弱,人均资本投入不够也有关联。

目前的河南几乎是中国的缩影,论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五,论人均就据中下,再看含金量更高的财政收入更加相形见绌。2009年,河南经济总量近2万亿元,财政总收入却不到2000亿元。而浙江经济总量不足2.3万亿元,财政收入4122亿元。安徽经济总量刚过1万亿元,财政收入已达1551亿元。2009年,河南城镇居民收入比全国低2803元,居全国第1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低346元,居全国第17位。而在2010年河南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1381亿,而GDP比起少了近6千亿的四川是1531亿,比其少4500亿的辽宁是2004亿。

同时,河南工业总量居全国第5位,但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居全国第2位。河南建设用地是广东省的近两倍,但创造的GDP却仅为广东的1/2,效益仅仅是广东的1/3。而到2009年,河南城镇化率为37.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滞后,直接限制了河南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所以在2010年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为很不正常的14.2∶57.7∶28.1。可以说河南的第二产业占比在全国已经算高了,但其第一产业比重过大,而第三产业严重偏低。这些都表明,作为人口一亿的“天下粮仓”,被经济总量第五的排名掩盖住了很多发展不足、质量不优的问题。

河南这种发展状况,对于胸怀大志的卢展工而言,肯定是不愿意接受的。卢展工的仕途可以说有些传奇,作为浙江人17岁插队到黑龙江做知青,20岁在黑龙江省建筑工程学校学习建筑专业,22岁留校担任老师,26岁后又辗转到华东工程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习。1982年,其30岁的时候才分配回到了浙江省建筑工程总公司工作,乘着邓小平大力提拔年轻干部的历史机遇,短短的十年时间,在其40岁的时候就官至副部,出任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而后不到一年就出浙江省委副书记。但卢展工在副部的平台上一呆就是整整10年,其中1996年转任了河北省委副书记,而现在与其在河南做拍档的河南省长郭庚茂,在其担任河北省委副书记期间正担任河北省邢台市市长,并在卢展工98年10月转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的时候之前的几个月升任河北省副省长。卢展工在总工会呆了三年后,于2001年又被调任福建出任省委副书记。这种担任过三个省副书记的履历,目前也只有后来也出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现安徽省长王三远可以比拟。在副部平台上呆了10年以后,卢展工在2002年以50岁的年纪出任了福建代省长,接替已经调任浙江省长的习近平。一年多以后,由于福建省委书记宋德福患病,出任代理省委书记, 10个月后, 52岁时出任了福建省委书记。5年后, 2009年11月出任河南省委书记。对于有如此丰富履历的卢展工,在其57岁开始主政河南,其内心必然有一番扭转河南目前发展趋势的强烈动力。现在的9个中央政治局常委中, 5个有福建省长和河南省委书记的履历。

  事实上,在福建主政期间, 2004年1月“两会”上,卢展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通过近6年的努力,最终拿下了海西经济区的国家战略,被人称为“卢海西”。此刻主政河南,其希望被人再次称为“卢中原”就显得极为符合逻辑。卢展工舞剑中原经济区,意在让河南成为中部崛起排头兵不言而喻。尽管卢展工到河南才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但卢展工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的推动可以说不遗余力。概括起来就是三个词:定位、创新、造势。

定位,就是卢展工首先对中原经济区进行了新的务实定位。河南在提出中原经济区之前,曾经提出过中原城市群、郑汴一体化战略,但进展都不太明显,都没有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卢展工主政河南后,干脆重起炉灶定义为中原经济区。但在其中又比较务实地看到河南的中心城市,不管郑州,还是郑州、洛阳,还是郑汴一体化都不具备辐射到除河南省以外的区域强大的经济实力,毕竟西边受到西安、南边受武汉,北面受太原、石家庄,东边受济南、徐州、合肥、南京的制约。再考虑到目前行政区划客观存在的巨大力量,加上目前河南周边各省都有了国家战略,要其再和河南一起申报中原经济区,既无多大实际效果也会因为沟通耽误申报时间。于是河南比较务实的最终将中原经济区集中到了河南本省的18个市,所以这次国务院调研组也遍布了这18个市调研。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没有借鉴卢展工在福建推海西经济区的时候将江西、广东、浙江等部分地方纳进去的做法。但这种务实的定位,会加快中原经济区的获批和建设步伐。

   创新。卢展工推动中原经济区最大与众不同的就是,提出了“三化”协调的思路。即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河南天下粮仓的地位决定了河南必须继续保持粮食的增产,在十二五期间必须完成200亿斤的增产目标,但河南的工业化也必须改变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与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的产业结构问题,更要改变比全国城镇化率低10%的现状。河南要发展这三个问题都必须得到解决。同时由于河南获得国家战略已经处于全国的后列,也逼迫河南必须另辟蹊径的提出新的国家战略建设路径。于是河南创新提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为主导的思路,自然对中央政府也有吸引力,也容易得到中央政府更大的政策支持。毕竟一亿人口的河南,探索出新的路径,对中国的经济转型价值也非常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现阶段卢展工提出了“立足于学、立足于做、立足于转、立足于实”这个相对宏观的指导思路,具体的路径估计会在中央政府出台支持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后,才会更加细化。

  造势。卢展工自从在2010年提出中原经济区概念以后,可以说造势之力非常之大。首先开动了省内所有媒体集中轰炸,在河南的媒体上如果一天不看见中原经济区都让人感觉不习惯。其次让全省的干部加大对中原经济区的学习和思考,在几乎任何会议上都可以看见中原经济区的词汇。再次,从北京邀请吴敬琏、厉以宁等这些中国最顶尖的经济学家和中央媒体,参与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献策、宣传中来。最后,在任何对外招商引资活动中,都加上了中原经济区烙印,最近河南省长郭庚茂去台湾就叫做“中原经济区合作之旅——走进台湾”。这种高强度的造势,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河南的共识,也提升了中原经济区的品牌影响力,毕竟品牌也是生产力,有利于中原经济区招商引资,加快建设进程。事实上,这次国务院调研组的组长,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就在6月17日与河南交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意见会上坦陈:“深感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中形成高度共识。在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不仅在各级干部中形成了共识,而且广为群众所接受,全省上下无一不知中原经济区,这充分说明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战略是符合实际的。”

   卢展工一年多时间,强势推动河南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获批国家战略已经不成任何问题。如果快的话,可能会超过江西用695天获批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的速度,再创一个新快。目前要看的就是国家批准的中原经济区政策给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大。河南尽管比较滞后地拿到国家战略,但也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可以更好地借鉴其他国家战略中中央给地方的政策,从而获得更多更全面的国家支持。当然,中原经济区最终是否建成,关键还是看河南自身如何加强落实,强化执行力,否则再好再多的政策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一点可以做为卢展工和河南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的观察点。

 

           易鹏观点

 河南发展的战略从昔日的中原城市群、郑汴一体化,再到时下的“中原经济区”,尽管有变化,但其实不需要过多的纠缠于这种变化。实质上,对一个省级区域而言,过多的纠缠于战略定位反而会影响到区域的发展。务实地说,只要有中央政策支持,不管哪种方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河南做大做强。目前河南已经在获得国家战略上,落后于其他省份。毕竟在目前中央集权的体制下,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一个区域的发展影响至关巨大。现在河南要做的就是抓紧赶上。

 河南尽管落后,既要看到不利的情况,也要看到后发优势。那就是可以更好地借鉴各地获批国家战略中的经验和中央政策,更好更多于向中央政府要政策。河南目前提出的“三化协调”,其实就是在天下粮仓和工业化、城镇化中找到均衡点。而在这其中,土地指标是最核心的政策。目前全国各地都普遍感觉到土地指标不够用,河南也是一样。这种限制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河南的招商引资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而目前通货膨胀压力巨大,中央政府必然会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生产能力的重视。这对第一粮食大省河南是一种契机,只要河南能够确保在十二五期间继续保持粮食增产。一方面可以向中央政府要更多的关于扶持农业生产的资金和补贴,另一方面要积极向中央要政策,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让土地增减能够在全省范围内挂钩。这样既可以提供粮食产区的规模化生产,也可以提高工业园区的集约化程度。

 目前河南的关键到不是工业化,而是比全国低了近10个点的城镇化。因为河南的城镇化过低,直接影响到河南第三产业的比重超低。所以河南城镇化建设应该是中原经济区的牛鼻子。而这牛鼻子的核心是河南必须建设特大型城市。客观来说,一般实力的省不见得需要特大城市。但对于拥有1亿人口、GDP排名全国第五的河南而言,那就必须拥有一个特大城市了。目前的郑州和郑汴都无法承载这个重任。首位度远远低于其周边的武汉、西安,这也是河南这几年相对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在这几年中,郑州的GDP都被以前的中部小老弟长沙超过。再维持现状,中部地区的战略支点必落武汉无疑。

但要想培养一个特大城市,靠现有的模式和以往的路径很难解决。多年的郑汴一体化进展不大就是一个明证。要想破局,可以乘中原经济区获批的契机,用大魄力,大手腕干脆将郑州、开封乃至其周边的部分城市区域整合成一个行政上的副省级城市,打造出一个特大城市大郑州。当然这种行政整合需要足够的魄力和能力,但对于被外界认同为有魄力,较强势的卢展工未尝不可以试试。

 

 此乃中国经营报31个省委书记大战略观察系列文章的母稿,发表时候编辑有修改。

 

 
话题:



0

推荐

易鹏

易鹏

417篇文章 8年前更新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研究城镇化、区域经济,观察政经变迁,理性寻找建设性的共生之路。MSN:ljlx@hotmail.com   QQ:622006609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