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74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武昌洪山礼堂隆重举行表彰大会,授予勇夺法网女单冠军的湖北籍运动员李娜“湖北跨越先锋”荣誉称号;不久前,上海绿地集团在武汉首次公布了耗资300亿,2015年建成的全球第三高楼——606米的武汉绿地中心大楼的设计方案。 “湖北跨越先锋”荣誉称号和世界级的地标不是巧合,而是蕴含着湖北基于想跨越的勃勃雄心。如同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为李娜颁发荣誉证书讲话中所言:湖北上下要学习李娜“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开拓精神。换言之,李鸿忠希望他主政的湖北,也能够一鸣惊人,跨越式前行。

  李鸿忠之所以要借李娜表态,是因为就在一个月前的531日至64日,胡锦涛到湖北视察,继20058月提出湖北应该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后,再次重申了湖北要成为战略支点的概念。在李鸿忠看来,支点就是支撑点、着力点、增长点,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好于、优于、快于其他地区,在地位、作用、影响力和辐射引领带动功能上重于、高于、强于、大于其他地方。

  事实上,李鸿忠2007126日从深圳市委书记升任为湖北代省长以来的3年半里,湖北的经济一直处于一种高速发展的状态。在这期间,湖北GDP 2008年跃上万亿、2010年跃上1.5万亿,增长幅度都保持在13.2%以上,其中最近的2010年以14.8%的新高排名全国增幅的第七名。2010年,湖北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等多项指标,均居中部地区第一。尽管在这期间湖北的GDP被相邻的湖南超越,挤出了全国十强。但客观来说,在这四年间,湖北除开2009年以13.2%的增幅被湖南小超0.4%外,其他年份湖北的GDP增速都高过湖南。而之所以出现湖南在2010年以不到百亿的GDP微弱差距排名湖北之前,一是和名义GDP有关系,湖南这几年的CPI超过了湖北。另一个是和2008年的第二次经济普查有关系。实质上,按照生产法来计算GDP湖南略优,主要原因在于湖南的工业增加值比湖北略多。但按照支出法来计算,湖北的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都超过了湖南。

  目前湖北主政的李鸿忠和王国生,有三个共同点:都是山东人,都是56年出生,正是当打之年;都是从广东和江苏这样的发达经济大省来湖北工作。李鸿忠早年在辽宁和电子工业部担任过李铁映的秘书,而后外放到广东惠州,在广东摸爬滚打近20年,最终出任了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在其担任深圳市委书记的任上被外界评价为思想解放,作风硬朗。从某个角度上说,2010年全国两会发生的李鸿忠夺笔事情和其强势的个人作风是有一定关联的。李鸿忠这种主政风格以及和王国生的这种班子搭配,加上胡锦涛对湖北提出的战略支点的要求,以及目前湖北GDP和沿海地区巨大的差距和湖北拥有的巨大发展潜力,决定了李鸿忠毫无疑问会将跨越式发展作为主政的第一思路。换言之,湖北要超越的目标已经不满足于和相邻的湖南作为竞争对手一决高下,而是要放在中部崛起和全国的盘子上,让湖北成为真正的战略支点。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一个地球。但对于李鸿忠而言,需要的是通过更多的载体撬起湖北的战略支点,从而推动湖北的跨越式发展。在李鸿忠做省长的三年和做省委书记的半年中,和前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一道,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寻找众多的载体成为打造湖北战略支点的战略支点。

  第一个载体,就是湖北与央企的对接。湖北有着一个全国大多数省份没有的优势,那就是湖北是总资产全国排名第三的央企集中地。统计显示,总部在湖北的央企有6家,加上二级公司、三级公司等一共是104家,总资产超过1.4万亿元,总资产排名全国第三。在今年两会期间,湖北组织的“2011湖北―央企共谋发展座谈会”上,李鸿忠就坦承最近又有15家央企与湖北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接项目150多个,计划投资意向超过4000亿元。其实在之前,已有一大批央企在湖北投资。如中石化投资146.7亿元的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项目,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武汉摆放的最大产业项目。届时,将带动约1000亿元的产值,使武汉成为中部地区首个大型炼化一体化生产基地。这个项目20071218开工,当时李鸿忠出任湖北代省长才12。开工的当天,刚出任上海市委书记不久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俞正声发来贺电,这个项目上是俞正声在湖北省委书记任上极力推动的。其他的大项目还有,中广核和湖北省能源集团共同投资654亿元开发咸宁大畈核电站,首都机场和湖北共同投资150亿元建天河机场三期工程等。

  当然如果将铁道部当做一个企业的话,上面这些还并非湖北和央企对接中最大的项目,大项目应是与铁道部的项目对接。湖北这些年最大的一个支点就是让武汉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全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武广高铁早于京沪高铁开通,而合武客专的开通,加快了沪汉蓉这条极具价值的高铁建设步伐,这使沪汉蓉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相辅相成,经济总量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而湖北在这期间占据最中心的位置。这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武汉的交通枢纽地位,一定程度上边缘了湖北最大的竞争对手河南省会郑州的交通枢纽地位。这几年郑州经济发展滞缓,落后于武汉、长沙、合肥等中部省会城市,和这种边缘化有着一定的关系。而湖北利用这种交通枢纽的战略支点地位,进一步强化了其在区域竞争中的比较优势。这一切来自与央企的对接。

  第二个载体,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目前湖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效果表现不错。2010年湖北利用省外资金1700多亿元,差不多都是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结果。李鸿忠是从珠三角过来,王国生从从长三角过来,而对湖北有着深厚感情和渊源的俞正声又主政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上海。乃至湖北的商务厅厅长周先旺公开宣称:他们的人脉资源成为了湖北省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依托。事实上,李鸿忠出任湖北省长以后,多次带团回广东招商引资。富士康落户武汉后的扩能,华为、中兴在湖北投入巨资,湖北各市建设多个深圳工业园,都见证了这种逻辑。李鸿忠到任湖北后,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曾经就湖北承接产业转移提出过“三个不论”一是不论重工业,还是轻工业;二是不论是高新技术产业,还是中低产业;三是不论企业规模大中小。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环保政策,我们都欢迎!”这直接推动了湖北的承接产业转移。当然,湖北在这一轮承接产业转移中能够表现不错,和其得天独厚的靠近内需市场的区位优势,交通枢纽地位、庞大的劳动力资源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三个载体,就是明确湖北跨越发展的主体。湖北首先将自己定位为“四基地一枢纽”,也就是把湖北建成为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自主创新示范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而后布局在“两圈一带”战略上。在国家2007年批准武汉城市圈作为全国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基础上,湖北推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战略。但真正要落实这些战略,李鸿忠和湖北还是将其定在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这个主体上。

在省会武汉被国家确定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定位后,李鸿忠感觉武汉一个城市还是难以完全撬动战略支点,于是希望推进襄阳、宜昌作为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来发展。为此在胡锦涛到湖北视察前的今年4月,李鸿忠带着湖北主政团队分别到了武汉、襄阳、宜昌召开现场办公室。就是希望在武汉继续做强做大的同时,能够多几个帮手来推动湖北发展。让襄阳宜昌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发展,做强做大,成为一个阶梯性、接续式的省域经济副中心。宜昌在鄂西南担负起带动两荆(荆门、荆州)、辐射恩施的重任,襄阳在鄂西北带动十堰、随州发展。希望在未来,武汉占湖北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两个省域副中心占三分之一,其他市州占三分之一,形成三个三分之一的格局,最终靠三点支撑”“三核推动共同撬起湖北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

   在这种战略下,湖北这“一主两副”的中心城市发展非常迅猛,尤其是其核心城市武汉这几年发展让人刮目相看。武汉的GDP20073141亿迅速增加到2010年的5515亿,全国排名前移到了12位,在副省级城市中前移到了第五。武汉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个最大的动力就是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目前武汉一个城市就有5000个工地,在2015年前有6条地铁将开通,201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高达3753亿元。武汉的这种靠投资驱动的变化,一改2005年前武汉被人遗忘的局面。这五年武汉是连续超车,分别超越了成都、宁波、南京、沈阳、大连这些中国经济的重量级城市。

在区域经济学界普遍提及的一个比喻是,中国东部海岸线如一张弓,长江就像一支箭。之前的说法是“弓有多强,箭就有多远”。而目前这一说法在悄然改变,“弓再强,也要看开弓的力有多大,于是,扣弦的着力点就很重要。”那究竟长江经济带中那个城市可以成为这个扣弦的着力点,目前众多城市都雄心勃勃。在这其中,武汉是有着巨大机会的。目前在GDP排名在武汉前面的青岛、无锡、杭州、佛山这些城市,和武汉对比GDP差距最大也就在500亿以内。如果武汉保持前面五年这种超车的状态,在十二五期间超过这些城市,排名全国第八可能性极大。如果能够实现这种目标,那么武汉成为长江经济带上扣弦的着力点可能性就极大,而湖北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就可能会实现。能否实现这个目标,可以作为对李鸿忠为主的湖北主政团队的执政能力和扑捉机会的能力的一个重要考核点。

易鹏观点:

             武汉不可丝毫松懈

李鸿忠将湖北打造成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重任放在“一主二副”的中心城市建设上。尤其是放在核心极的武汉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按照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但反过来来看,李鸿忠既然将宝压在武汉和其他两个城市上面,也就意味着湖北能够打造成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成败就看武汉了。

目前武汉的发展的来势不错,但也必须看到武汉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挑战。那就是基础设施投资过大,而工业投资比重过低,可能会导致武汉的工业发展后劲缺乏。在一般概念中武汉是一个老工业城市,工业是第一产业。但实际上,在武汉工业并非第一产业,在2010年武汉的一、二、三产业比重3.145.951.0,工业占GDP比重不到40%。初看武汉第三产业比重较高,似乎在优化经济结构。其实在现阶段,武汉还没有到让第三产业远超第二产业的阶段,否则湖北也不会大力推进承接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反而因为缺乏工业支撑,会影响到武汉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武汉出现这种工业比重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武汉工业投资这几年增长并不突出。在2010年武汉的工业投资843亿元,只增长19.7%而其长期的小老弟长沙在在2010年工业投资达到了779亿元,增长31.3%。不但从增速还是比重都高过武汉。而两个城市的总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差了近600亿元。而就在这年,长沙实现工业增加值2020亿元,比上年增长21.6%,三次产业结构为4.453.642.0。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4.4%。而武汉只实现了工业增长值2079亿,增长 20.5%。和小老弟长沙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实际上在2011年的上半年中有几个月武汉的工业增长值已经低于长沙。

最终反应在武汉的经济数据是2011年武汉一季度的GDP只增长了12%,这个数据普遍低于众多城市,更远低于长沙、合肥。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武汉在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完成增加值574.92亿元,同比只增长16.5%,这个数据对于想做追赶型城市的武汉而言,是非常低。导致这种出现的原因,一个和当前汽车销售受困,日本地震影响配件供应,直接冲击到武汉第一大工业产业汽车业的增幅。另一个原因就是武汉在为以前工业投资增长不快在买单。

武汉想成为湖北打造战略支点的龙头,那必须进一步进位赶超,如果继续出现一季度12%这样的低增速,那么武汉就不是赶超的问题的了,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又会打回原形,被别的城市再次反超的问题了。在其5年超越的5个大城市每一个和武汉的差距都非常小,武汉领先优势并不明显,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稍松即逝。

所以对于武汉而言,立足于目前提出的工业倍增计划,加大力度聚集于提高工业投资速度和总量,争取实现十二五期间工业投资冲万亿的目标,提升武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关键。否则,湖北要想打造成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就可能成为水中月。

 

 

 此文系写给中国经营报对31个省委书记执政战略观察的系列,发表时候有修改。

话题:



0

推荐

易鹏

易鹏

417篇文章 8年前更新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研究城镇化、区域经济,观察政经变迁,理性寻找建设性的共生之路。MSN:ljlx@hotmail.com   QQ:622006609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