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与众不同的从政履历

 2009年11月30日,在出任了不到两年河北省省长之后,胡春华调任为内蒙古自治区委书记。与他同时调任的还有比他小半岁的孙政——才从农业部部长任上调任吉林省委书记。这两位同时调任的年轻高级干部,均系1963年出生,比习近平小了整整十岁,这种颇有意味的任命自然被外界解读为对下一届领导的重点培养。

1979年,出生湖北省五峰县的胡春华,以16岁的年龄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3年7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首都高校应届毕业生大会上,胡春华等三名毕业生代表,向党和人民表示了“志在四方,献身四化”的决心。胡春华在大会上发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是大有作为的天地。 我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我要将自己的青春献给西藏高原。”《光明日报》在头版刊登了胡春华主动要求到西藏工作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相继进行了报道,在全国引起轰动。那一年他刚满20岁。1983年胡锦涛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李克强其时任共青团中央学校部部长兼全国学联秘书长。

凭借其北大学历和决心奉献西部的良好形象,胡春华在西藏的任职岁月,可谓平步青云,1987年才24岁的他就出任了正处级的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 1988年,胡锦涛从贵州省委书记任上调任为西藏区委书记,在其区委书记任职四年期间,胡春华在27岁被提拔为副厅级的西藏自治区团委副书记、而后转任林芝地区副专员。

1992年12月在胡锦涛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后不久,29岁的胡春华出任西藏区团委书记,而后很快出任山南地区行署专员、地委副书记主持工作,34岁第一次回到北京出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2001年再次从团中央回到西藏,先后出任区委常委、区委秘书长、区委副书记,区委常务副书记等职。

2006年11月时,在其前任周强外放湖南出任省长时,胡春华再次回京接任团中央第一书记,成为正部级干部。就在同年12月,比他稍晚成为正部级干部的孙政才,从北京秘书长任上被提拔为农业部部长,从正部的履历上讲,胡春华比孙政才早了一个多月。一年半不到,2008年3月,胡春华出任河北省代省长,2009年11月30日调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

胡春华之所以能到任内蒙古,与其在西藏的任职经历有重大关系。西藏、新疆、内蒙古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三个省区,也是历来少数民族矛盾冲突相对多发的地区。从中央的角度来讲,让胡春华到内蒙古任职,无疑是希望其发挥在西藏任职的经验,处理内蒙古所面临的少数民族冲突,也给其独当一面磨砺自己的机会。

 

GDP猛增与民生滞后的两重天

 

胡春华到任内蒙古区委书记之前,内蒙古正在经历高速经济增长期,其GDP增速连续八年保持全国第一。导致这种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大环境对能源的巨大消费需求。

此前的能源大省山西,因为资源枯竭,矿难频繁等问题,陆续接连关闭了一大批矿洞,从而使得山西很难继续被作为第一能源大省。与此同时,新疆、内蒙古的资源储藏量则仅次于山西,但新疆因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欠缺、智能电网发展滞后,有劲使不出,从而使得内蒙古能够取代西山,成为快速飞升的中国经济的能源驱动器,迎来经济增速稳占全国鳌头的高速发展期。

内蒙古能源开发潜力之大,足可成为中国新的能源需求增长点。以内蒙古经济总量最大的鄂尔多斯为例,其一市便拥有已经探明的中国天然气三分之一的储藏量、煤炭资源六分之一的储藏量。巨大资源储藏量的自身优势和消费需求的外在条件,促使内蒙古在能源驱动之下踏步进入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在此之后,内蒙古的经济总量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大跨越。从2001年到2008年连续8年GDP排名中全国第一,其GDP迅速从全国中下游的24名之外跃至2009年中游的15名,经济总量从2000年的1400亿元翻了数倍,达到了2009年的9725亿元。无可比拟的速度飙升带来了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2009年内蒙的财政总收入为1378亿元,达到了GDP比重的14%,这个比重在全国省份中无疑是靠前的。

然而与这种迅猛发展相对应的是,胡春华到任时,内蒙古却在发展上面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这首先表现在,政府财政和中央企业富足有余,而百姓的增收速度却依然停滞不前。2009年,内蒙古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49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938元,这和同期GDP增速远低于内蒙的浙江相比,农民收入还不到其50%。即使在宣称要在五年之内,人均GDP超过香港的鄂尔多斯,2010年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也仅为8755元,跟人均收入逾二十万元的香港相去甚远。200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内蒙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51元,到2009年差距拉大到1411元,括大了260元。农牧民收入与全国农民收入相比,2000年低215元,2009年扩大到319元,扩大了176元。这种残酷数据的背后,凸显了内蒙古赚了速度,但丢了民众实惠的客观现实。

由于资源分布不均,118.3万平方公里之内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蒙西地区开发速度要远远高于蒙东地区,差距之大,几可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在其101个旗县中,目前仍有60个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旗县,多数为边境地区、牧区和革命老区,贫困人口150多万,其中74%集中于少数民族聚居区。

即使在内蒙古资源大挖掘大背景下,其产业链仍旧长久处于中低端水平,且长度太短、附加值并不高,服务业发展非常滞后,产业结构和布局极不合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发展质量不高,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育不充分,导致创业、就业能力不足,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低,城乡居民收入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过分在乎眼前利益,粗放式发展所带来的快速、无序的开发,导致内蒙古生态受到严重破坏,环境面临重大污染。内蒙古全境内,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区的62.5%,重度和极重度占36.7%。

 

多箭齐发推动“富民优先”战略实施

 

在此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势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同步增长,成为2009年刚到内蒙古的胡春华所面临的战略性问题。他到内蒙古不久就很明确地提出,在2009年年底内蒙古新时期发展战略由“强区富民”调整为“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 这种战略调整的背后,是胡春华既要做大内蒙古经济蛋糕,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分好蛋糕的战略思考,他开始考虑要将内蒙古的GDP增长的实惠装进老百姓的腰包里面的问题。

胡春华这样确定战略转型,是有着几重背景的。

首先,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科技进步、节能减排的基础之上、必须建立在民生为本的发展路径上,内蒙古需要为这种全中国的转型做出积极的探索。其次,作为能源大省的内蒙古即使不以强区为主要发展目的,内蒙经济发展速度也不至跌落太快,2010年内蒙古的GDP增速14.9%,2011年上半年增速达到15%,这个增速仍旧排在全国前列。再次,巨大的经济总量必须惠及2400万的内蒙地区各族人民,若不让其得到充足的实惠,反过来便会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压力。相反,如果财政更多地装进老百姓的口袋,改善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便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从而改善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实现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最后,“富民优先”战略调整之后,经济增速的放缓将有利于减小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压力,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进程,从而可以实现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胡春华这“富民优先”的新一轮战略转移,有了上面诸多好处,无疑将收到一箭多雕的效果。

当然,战略调整转移后还需要有具体的办法跟进,为此胡春华和内蒙古照样多箭齐发来推动富民优先战略的实现。

第一箭就是加大本地财政投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2010年,政府拿出1100亿元投入到民生领域,民生投入占了财政总支出的一半,并且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财政开支中民生投入的比重必须在50%以上。2010年安排教育支出405亿元,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寄宿生住宿费,免除了蒙语和朝语高中生、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和书本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进度居全国前列。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全年共建各类卫生项目508个。同时大幅提高社会保障标准。2010年全区社会保障支出291.3亿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孤儿养育标准和城镇“三无”人员供养水平等都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第二箭是以增加老百姓收入为核心。一方面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聚集产业、吸纳人口、带动就业的功能,引导农村牧区人口进入城镇,分享到工业带来的更高的劳动力报酬。另一方面将地方财政各项支农支牧资金的30%以上用于“三牧”,将农牧业产业化资金和扶贫资金的60%向“三牧”倾斜。同时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大力发展绿色农畜产品种植加工基地,目前高产、优质、高效、安全作物已达到66%,设施蔬菜、马铃薯面积双双突破百万亩。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2200家,去年农牧民通过产业化人均增收2677元。

第三箭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内蒙古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集中了全区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54.2%和58.8%。为此内蒙古通过统筹区域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内蒙古一方面支持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地区率先发展,打造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并与国家规划中的呼包银经济带对接;对相对落后的东部盟市,扶持其融入东北经济区加快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举全区之力帮扶落后的兴安盟,去年指定由发展最快的鄂尔多斯市对口帮扶。今年,兴安盟计划开工建设投资亿元以上项目86个,总投资936亿元。

第四箭立足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 “绿起来”与“富起来”双赢。内蒙古抓住国务院建立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的机遇,在恢复草原生态的同时,使提高牧民生活水平的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内蒙古出台了促进牧民增收的政策意见,自治区本级财政共安排资金9亿元,加上盟市旗县配套资金,全区共安排惠牧补贴15亿元以上,牧民人均受益近千元。

第五箭,大力争取国家支持,推动了国务院在2011今年6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对于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而言无疑是个助推器,中间也包含了一些有含金量的政策,比如支持央企在内蒙古将分公司改成子公司,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财税收入留在内蒙古本地。比如大力支持内蒙古基础设施建设,这对因为运输线路不够,导致京藏线成为天下第一堵的运煤现状将有极大的改变。这些都会为内蒙古未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通过一年多来的的战略调整,内蒙古开始进入到居民收入提速的启动期,为此内蒙古提出了 “十二五”末,力争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现在的17698元增加到3万元左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现在的5530元增加到1万元左右,不但高过全国水平,而且补上历史的欠账。

从长远来看,中国未来的发展的重点之一在于改善民生,藏富于民。胡春华率先走出一步,无疑符合这种大趋势。但检验其富民优先战略最终成果的还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富民结果来证明。

 

易鹏观点

 

2010年,内蒙古按照常驻人口人均GDP 实现49467元,按照最新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6.37来计算,已经达到了7765美元,在全国排名第六,已经超过广东、山东、辽宁等沿海经济大省。但从城镇人口、农牧民收入的角度来看,其水平却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次说明区域经济总量增长代替不了民富。不建立在民富基础上的大发展,势必带来种种问题。今年5月,发生在锡林郭勒草原上的事件,再次提醒,经济大发展过程中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所以,胡春华一到内蒙古就提出的“富民优先”战略并采取一系列的行动,无疑是值得肯定和支持的。

但我们也要看到,内蒙古在提出这个战略之前,尽管每年的民生投入的比重并没有达到50%,但相差也不是很大,但为何依旧没有改变老百姓收入增长滞后的局面呢?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政府运用越多的财政权力,所带来的权利寻租、挤占挪用、腐败等一系列的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不见得财政收入支出提高就一定能够带来老百姓收入的提高。所以内蒙古需要在富民优先的制度上予以大胆创新。

首先要大力推进财政开支的公开、透明化。在全国部委机关三公消费都予以公布的情况下,内蒙古可以率先在省级政府层面公开三公消费,透明财政开支状况,让更多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无疑将极大解除推动财政向民生倾斜的阻力。

同时,要让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降下来,民众收入才能提上去。既然国务院出台的支持内蒙古发展的意见中给了内蒙古先行先试的权力,不妨以此为契机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和批准,在内蒙古区域内大幅实现减税,鼓励民营经济大力发展,鼓励内蒙人民创业。说到底,创业是富民的重要方式。可以预见,如果政府财政收入降下来,创业的环境必然会更好,老百姓收入水平上升会更快。

最后,增加老百姓产权收入是老百姓增收的根本。目前对农牧民的财政补贴和对企业员工的加薪措施,对促进民众收入水平实质性提升的作用,无异于杯水车薪,不可能促使其大幅增长。而如果在资源、土地等方面将产权向老百姓倾斜,让老百姓拥有部分资源和土地的股份,解决老百姓的产权性收入问题,自然而然可以使得当地民众通过产权性收入大幅提高收入水平。

内蒙古要实现富民优先目标,在富民的制度创新上不能小修小补,而要大刀阔斧。对于当下的内蒙古来讲,无疑需要放开胆子、加快步子。强力推行“富民优先”的既定战略方针,不但可使得内蒙古人民的腰包鼓起来,更可以为整个中国改善民生探索出一条可供借鉴的路径。

 

  附: 此文系中国经营报写的省委书记大战略系数,发表的时候有删减。发表的地址:胡春华内蒙志向:把GDP装进百姓腰包,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0903/111510428447.shtml制度创新更需优先,http://www.cb.com.cn/1634427/20110902/267568.html

话题:



0

推荐

易鹏

易鹏

417篇文章 8年前更新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研究城镇化、区域经济,观察政经变迁,理性寻找建设性的共生之路。MSN:ljlx@hotmail.com   QQ:622006609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