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三角”最近有点热。“中三角”是以长江中游地区相临的湘鄂赣三省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为核心,由包括湘鄂赣三省的沿长江、洞庭湖生态经济圈,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的若干个连绵大中城市组成的城市群。

  “中三角”提出的大背景,主要是前几年为了防止中部塌陷而提出的“中部崛起”。尔后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衰退,中国经济开始从外向型转向内外并举型。这让拥有土地、人口、内需、产业基础的中部地区的优势开始彰显。

  中国的国土开发格局由此从“沿海先行”时代进入到“沿海沿江并重”时代,沿江发展战略也由长三角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推进。这种情况下,处于长江中游的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这三角就成了这一发展趋势中的聚焦点,经济增长的主力极之一。

  事实上,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三角”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明显提速,既高过东部地区,也高过全国平均水平。湖南、湖北分别挤进全国GDP前十名。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大城市群的经济总量接近2.5万亿元,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山东半岛之后的第五位。

  “中三角热”的一个主要原因还在于现任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的强力推进。在他的推动下,今年初在武汉召开了首届中三角联席会议,三省高层共同商议如何进一步推动中三角发展。

  中三角能够提到台前来热议的最根本原因是中三角若打造成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中三角可以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版图新的增长极。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当前的区域经济板块中,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 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环渤海湾城市群,用约4%的国土面积产生出约中国三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但是,随着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这三极所在的沿海地区由于受发展规律、出口下降、劳动力上升、资源承载能力下降、产业升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发展速度出现了明显下滑。2011年,三极的龙头城市北京、上海的GDP增速排名位列全国倒数两位;深圳在2012年一季度GDP仅增长5.8%,创历史新低。可以预见,这种趋势在短时间内将会维持,三极在中国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会继续下降。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不能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沿海和三极上,在三极降速的情况下,需要有新的经济增长极来继续推动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不能出现突然的失速。于是,中三角、成渝地区等具有条件的区域就完全可以通过集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中三角可以成为区域共生崛起的新探索。进入新时期,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格局越来越成为新价值观,各地都在探索以这种理念为基础的共生崛起。但我们必须看到中三角区域,由于各自忙于本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相似,在项目、资金争取和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彼此间的竞争常常超过了合作,其造成的结果是这种竞争大于合作的模式造成了更多的资源浪费和发展模式的粗放。只有中三角地区实现共同发展,盘活区域市场、资源,拓展协作渠道,形成联动发展合力,才能形成要素资源聚集的“加法”效应。如果继续各自为政,分兵突围,只能是要素资源的“减法”。如果能够通过成功打造中三角,实现区域内合理的分工,推进共同规划,统筹发展,必然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质量的提高。

  打造中三角既有价值更有基础。当前,在中国产业转移大潮中,中三角地区的发展本身就拥有较大的比较优势。中三角地区拥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潜在市场巨大,资源禀赋和要素优势明显。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武广高铁、昌九城际铁路的通车和杭南长高铁即将运营,未来几年,武汉、长沙和南昌3个中心城市之间将形成“一个半小时同城圈”。而由这几个城市所引领的武汉城市圈、鄱阳湖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之间的联系将更为紧密。如果未来中三角区域高铁建设能达到300-400公里时速,那么中三角区域将缩小为“一小时经济圈”。同时考虑到中三角地区既有水资源、科技资源优势,又有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更有长江中游流域有近2亿人口的巨大内需优势。中三角在城镇化率比老三极低近10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在工业化还处于中期的情况下,可以预见中三角实现快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乃至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的概率将非常之大。

  但中三角要想真正建成,同时发挥预想中的价值和功能,还面临不小的挑战。

  首先,行政区划带来的利益分配规则将阻碍中三角的打造。在中国现有的行政体制下,导致以行政为单位的资源分配规则有着非常强大的惯性。各自不同的行政区划为了自身的利益考量,往往会对这种跨行政区划的合作采取“口头上很响、行动上很慢”的对策。即使在湖南省内的长株潭一体化就是受制于行政区划间的阻力,从而推行缓慢。现要在三个省之间实现更大范围的一体化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而要破除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推出中三角的整体规划,以及推动一些体量较大的一体化的项目建设力度;另外一方面需要三省之间有更多的诚意,比如中三角联席会议尽量做到三省的六位最高领导人都能够参会;还可以通过建立一个专门机构,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来推动中三角的建设,可以考虑在各省的发改委设立中三角办公室。

  其次,产业同质化竞争现象普遍。三省发展阶段相差不大,核心的中三角地区也差不多。意味着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思维必成主流。而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三地的产业同质化程度颇高,比如汽车业,尽管武汉很强势,但南昌、长沙都想从中分一杯羹,为此都推出了汽车发展规划,也通过招商引资或者并购等方式吸引了不少汽车公司落地,最终导致了三地都有汽车工业,但各自都没有办法在全国进入前三的格局。为此,需要通过产业合理布局,各自选择侧重的主导工业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

  还有,中三角的三角力量不均衡会阻碍一体化前进。当前中三角中的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实力明显要高过环鄱阳湖城市群,龙头城市中武汉、长沙的实力也远超南昌。这种力量上的不均衡,很容易导致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因为实力在伯仲之间从而谁也不买谁的面子,而环鄱阳湖城市群尤其南昌实力较弱,在三角中话语权又偏弱。这种现象之前在京津冀合作中就出现过,最弱的河北缺乏话语权,在三者一体化过程中不但没有大的发展,反而出现了环首都经济圈的贫困带现象。为此必须在中三角吸取这些经验教训,建立比较公平的对话体制平台。■

    此文系给东方早报易鹏读城记的专栏文章

话题:



0

推荐

易鹏

易鹏

417篇文章 8年前更新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研究城镇化、区域经济,观察政经变迁,理性寻找建设性的共生之路。MSN:ljlx@hotmail.com   QQ:622006609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