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的意义已经不需多言,现在关键就是在如何借鉴之前的经验基础上,更好的推进城镇化。毋庸置疑,新一轮城镇化要从以前的以物为主走向以人为主,要从硬建设走向软建设,要从面子建设走向里子建设,要从锦上添花走向雪中送炭,要从单一追求速度走向速度和质量并重。
这意味着新的城镇化要足够重视2.3亿农民工利益,要公平对待,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要通过包括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异地高考、养老统筹等方面在内的制度建设,来实现软实力的提升,提高城镇化中以人为本的问题。
这也意味着必须改变以前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更意味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还意味着推进人口城镇化的意义要远大于土地城镇化,土地的宽松使用时代即将告别。最后也意味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会再追求外在的形象工程,而是更重视城市的内在质量,如地下市政工程的质量和承载力。
这种城镇化发展思路的转变都表明,这一轮城镇化将不是现在被各界解读的又是“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又是一次借机的房地产开发大跃进,又是一次投资的大扩容”。如果还跟着这种理念来看待城镇化中的发展机会,可能会走入误区。
为此,要把握新一轮城镇化的产业机会,就要立足于服务业,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释放出来的对服务业的新需求;要立足于对于城市保障房其配套设施的需求空间;要立足于对低碳产业,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机会;要立足于对有人口规模、特色产业、背靠城市群的中小城市的发展。
总之,新一轮城镇化将是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反过来城镇化也会催生更大的产业空间,智慧理解好这两者的关系,对于捕捉城镇化中的产业机会将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