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记者会上,作为主要推动者的李克强回答了各界热烈关注的城镇化问题。从他的回答中,能够获知到新一轮城镇化将更关注质量增长,而不会去刻意追求城镇化率提高的速度。
在李克强简要对城镇化问题的回答中,其观点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城镇化作用的认可,他认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其次是强调了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推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为此要提供产业和公共服务支撑;再有就是突出城镇化的科学布局,认为城镇化也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有就是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最后,李克强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带来经济和社会深刻的变化,需要各项配套改革去推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镇化率增长迅猛,年均1%左右的增幅,实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未见过如此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移。但在速度狂飙突进中,也暴露出了众多质量相对低下的问题,也给中国城镇化带来了按照之前方式难以再持续的各种问题。
所以,中国的城镇化到了必须选择质量为主,速度为辅的阶段了。
实质上,从李克强在记者会不长的回答中,再结合新闻发布会上其他围绕政府改革、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公平等系列表态,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中国这轮新型城镇化是想走一条更关注公平、集约、科学布局的质量型增长道路。
未来中国除了现有2.6亿农民工之外,还有3亿左右的农民工进城,将是一个5到6亿人口规模的进城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面对此工程,千万不要抱有“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的急躁心态,不要对城镇化率进行硬性考核,不要刻意突出城镇化率的提高,而是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立足于推动人的公平为主要目的的制度改革,立足于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立足于城市的合理布局,走一条质量型的城镇化道路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