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文根据盘古智库城镇化首席研究员易鹏接受央广财经采访的内容整理而成

  听闻北京社科院蓝皮书建议在京津之间开凿陆海运河,让北京变成海滨城市,以此改善PM2.5。冷静下来考虑,这应该是一个投入产出比很低的工程,开凿实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首先,在京津之间开凿陆海运河不符合京津冀一体化的思路。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情况下,从大的区域来说,河北和天津滨海实际也就是北京的沿海。此外,北京未来更重要的角色不是做经济中心,更多的是要体现其四个中心的作用,沿海经济发展可以放在河北和天津去做。

  第二,解决北京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我们已经有南水北调的工程,还可以通过调整水价来提升大家的节水意识,双管齐下以节约水资源。即使采用海水淡化的方法,现在河北曹妃甸也已经建设了海水淡化功能的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北京缺水问题。因此,在京津之间开凿陆海运河,这个选择没有太大的必要。

  第三,海水通到北京后,北京的PM2.5能不能有所改善还没有定论。要改善PM2.5,不单靠修条河就能解决,还要调整周边的产业结构,控制重化工业、节约能源、控制机动车数量,多种办法共同推动才有可能解决PM2.5的问题。

  草率开凿所谓的“京津陆海运河”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第一,可能不利于京津冀一体化。第二,这条运河有160公里长1公里宽,也就意味着占地面积达160平方公里,而北京和天津的土地相对比较紧张。同时,河道可能要做到10米到30米左右的深度,通30万吨的海水,实际上可能会导致资源的错误配置。第三,海水盐化土地有可能对北京及其周边的生态造成巨大破坏,需要海水淡化从曹妃甸搭管道即可,何必舍近求远呢。第四,这个工程投资额会非常巨大,很可能会加重各个地方政府的负债率。因此我认为这件事情弊远远大于利,所以推行这个工程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这个建议的提出未免带有太多的自私心理。我们应该让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修运河这种工程领域的研究,社科院毕竟还是外行。当然我们对研究机构要有一定的宽容度,要允许它天马行空。研究结果对实体经济有益还是有坏?这不是大问题,因为毕竟它仅仅是研究机构而不是政府的决策行为。如果是做政府决策的话,必须要社会全面参与讨论,平衡它的利弊之后才能决定是否修建。

话题:



0

推荐

易鹏

易鹏

417篇文章 8年前更新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研究城镇化、区域经济,观察政经变迁,理性寻找建设性的共生之路。MSN:ljlx@hotmail.com   QQ:622006609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