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低碳”与“高碳”是水火不相容的,发展低碳就意味着要扼杀高碳,而“高碳”的存在,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稳固的制度体系,以钢铁为例,从工业革命开始,到现在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庞大复杂的“高碳”工业的体系早已将它的触角延伸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根基牢固,不可动摇。石油、煤炭工业的蓬勃发展对低碳经济形成巨大的阻力。

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低碳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不如互联网的普及速度。互联网诞生的时候,除了一些平面媒体的软弱无力的哀叹以外,几乎是没有抗衡的对手的,它如同一匹春天的骏马在广阔的原野间自由地呼吸、奔跑、成长,所以互联网能够得到快速爆炸式地发展。与互联网截然不同,“低碳”有着强大的对手“高碳”,要想把高碳消灭掉难度非同小可。因为高碳产业的历史渊源和经济结构、就业、科技发展水平、能源结构等等都是紧密联合起来的,对“高碳”产业的触碰便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2010年4月26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五成的企业计划今年增加投资额。在制造业投资热点中,备受关注的钢铁行业依然榜上有名。报告显示,钢铁行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

中国网的一组数据更是显示,2010年1-2月,钢铁行业投资总额累计达到235.76亿元,同比上涨28.3%,相比2009年投资增速0.7%这说明钢铁企业的投资意愿已明显增强。

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奇怪:钢铁行业过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且国家曾多次下达抑制过剩的调控政策。但是依然无法浇灭钢铁行业的高投资欲望。钢铁行业是典型的高耗能、高碳行业。这里面的支撑因素到底是什么呢?这背后主要是一种高碳的“锁定效应”在作怪,直接导致了中国经济对高碳有着一种非常强的路径依赖。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一旦作出选择,就很难改弦易辙,以至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简称“锁定效应”。

高碳的“锁定效应”,是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建成的生产设施具备资本密集度高、排放强度大、使用寿命长等特点,一旦装备了低效率、高排放的技术,其高排放的特性将在很长时间内被锁定,否则将导致巨大的重置成本。

在中国工业能耗中,最主要的能耗又来自于高耗能工业如:黑色冶金、有色冶金、非金属建材、化学原料等原料工业以及煤炭、石油、天燃气、电力等能源工业。2005年,这些高耗能工业能源消费量达到了12.6亿吨标准煤,约占工业能源消耗量15.9亿吨标准煤的79%,但是高耗能工业实现的增加值仅占工业增加值的44%,高耗能工业每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为,能源工业2.36吨标准煤,黑色冶金工业5.39吨标准煤,有色冶金工业3.31吨标准煤,建材工业5.99吨标准煤,化学能源工业4.81吨标准煤。

换句话说,这些高耗能工业单位增加值的能耗都高于整个工业的单位增加值的能耗。但是中国这种高能耗工业的存在就是建立在一种巨大的投资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单纯将这些巨大的投资报废,代价无疑是巨大的。所以,尽管钢铁行业是高碳行业,但依旧在哥本哈根峰会以后的2010年1-2月,投资继续加大。

资金和技术的“锁定效应”影响短期难以消除。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当前一些制造业高速扩张,多数是对常规技术的简单复制。一些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大件耐用消费品等资金技术一旦投入,其使用年限均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生命周期内不会轻易废弃,比如,据估算中国2006年到2030年间需要在能源部门累计投资3.7万亿美元,74%用于电力投资,其中很大比重属于火力发电投资。

中国这种高碳锁定的局面出现,确实是一种无奈的没有选择的选择。也是中国重化工工业体积过大,难以快速转身的真实反映。面对这种真实,刻意回避这种难言之隐是很难的,必须要接受这种现实。

话题:



0

推荐

易鹏

易鹏

417篇文章 8年前更新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研究城镇化、区域经济,观察政经变迁,理性寻找建设性的共生之路。MSN:ljlx@hotmail.com   QQ:622006609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