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年来,央企高管履新地方官员的案例不在少数,在笔者看来,出现这种央企干部履新地方大员的事例并不意外,在2006年8月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就明确规定:实行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干部交流,选调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才到党政机关任职。

  最近,习近平在《求是》杂志发表了《关键在于落实》的文章,突出提出了抓工作关键在于落实。而在执行力文化建设方面,无疑有个企业管理经验的国企高管往往会表现出比党政干部更强的执行力。因为企业考核的量化比政府部门的量化更细致,更具有时效性。这无疑也是组织部门越来越愿意从国企高管中选拔党政干部的原因之一。

  不可否认,国企高管尤其是央企的负责人本身就拥有巨大的资源配置的权力。在各地方政府热衷与央企对接,上大项目的背景下,各地方自然也非常欢迎有着央企背景的国企高管,空降到地方来出任党政职务。事实上,某个央企负责人去地方任职,大部分都会带着项目过去。比如,卫留成为海南带来了中海油的大项目,郭声琨为广西带去了中铝的大项目。这些项目都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当然,从党政班子的配置组成角度来说,懂市场与管理的国企高层从政后,与单一的政工、理工出身的政府组成人员可以形成互补,可优化领导班子结构,从而更好的建设领导班子,这是组织部门愿意看到的结果。

  但国企高管到党政部门任职,也要注意两种不好的倾向。一种是由于企业经营的惯性思维,容易推进政府行为企业化,这可能促进提供公共产品为己任的政府更注重效率,但也可能产生与民争利的思维。一种是为了门当户对,在客观层面上依旧保留对央企的行政级别认定,往往只有中石化这种层次的一把手才有可能直接出任省长,而规模略小的,比如一汽集团的一把手竺延风就只能出任吉林省的常务副省长。这样的行政级别认定,无疑对于央企更市场化的改革增添了阻力。

   此文系给中国经营报做苏树林空降福建做的点评文章

话题:



0

推荐

易鹏

易鹏

417篇文章 8年前更新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研究城镇化、区域经济,观察政经变迁,理性寻找建设性的共生之路。MSN:ljlx@hotmail.com   QQ:622006609

文章